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保护工程第三期工程(民族乐器)终审会在京召开
中国乐器协会网讯:我国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丰富多彩的乐器,1986年出版的《少数民族乐器志》收录大约有500余种少数民族乐器,这其中每件乐器都有悠久的历史和精美的手工制作工艺。为了完整地保留和记录下这些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技艺,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于2008年委托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开展“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传统工艺和技术保护工程第三期工程(民族乐器)项目调研。经过两年多的工作,该项目组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和田野调查,以文字报告、画册、电视片、数据库四种效果形式,全面、准确、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民族乐器的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
12月17日,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召开专家终审评议会对该项目进行终审评议。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副司长张志刚、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民贸处处长张庆安、副处长叶青、国家民委财务司预算管理处处长高虹、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艾比布拉、中央民族大学科研处处长余梓东、技术教育部主任肖波、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永佶,党总支书记张丽君、王文长教授、樊胜岳教授、杨思远教授、王玉芬教授以及中央民族大学体育学院院长韦小康等。专家评审组由中国乐器协会副秘书长丰元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周小璞、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柯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放、上海民族乐器一厂顾问王根兴组成。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民贸处张庆安处长主持项目终审。
为期一天的终审会议,上午首先由专家评审组举行闭门会议,全体专家对民族乐器项目课题组提供的“调研报告”、“民族乐器画册”、视频光盘进行认真评议,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乐器终审专业组评审意见”,下午正式举行项目终审会,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艾比布拉、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刘永佶院长分别讲话。之后,项目课题组负责人张丽君教授以及其它参与课题研究的杨思远教授、武鑫老师、樊胜岳教授分别作总体工作汇报和各分项工作汇报。
张丽君教授在汇报中说:“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传统工艺和技术保护工程第三期工程(民族乐器)项目调研是针对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制作工艺形式特征传承保护的需要,对中国各少数民族传统乐器的制作工艺、演奏艺术形式进行搜集、整理、记录的一项系统工作。该项目通过全景式记录的方式对少数民族传统乐器制作工艺和技术进行保护,以提高对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水平,并由粗放保护向科学保护转变,由简单的“维持性静态保护”向科学的“发展性动态保护”方向转变。该项目的实施原则是“尊重传统、适应发展、力求科学、突出特色“。该项目课题组由10人组成,其中老师4人,博士生6人,本项目自2008年8月立项至2010年10月完成田野调研,历时两年多时间。其间,调研组共组织了7次大规模的田野调研,行程3万多公里,走访了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9省区,近20个市县乡镇,调研了23个民族,拜访了各民族的当地文化名人、民间艺人、民间乐器手工艺者和政府工作人员近百人,累计工作500多个工作日,对69种民族乐器进行了详细的调研、记录和资料收集整理。调研组最后形成了近10万字的调研报告;拍摄图片近万张,编辑成北方民族乐器画册和南方民族乐器画册两册;摄制视频资料3000多分钟,制作了40种民族乐器的电视片,总长度近410分钟,项目数据库收录了调研报告、电视片、画册和相关的调研原始资料等内容。”
在课题组全面汇报的基础上,专家组再次经过认真评审,最终提出了评审意见:“该项目科学合理地选择了一批民族乐器保护对象,全面展示了相关生产工艺流程,真实记录了工艺诀窍和重要技术参数,该项目既完整反映了少数民族乐器生产工艺的历史发展轨迹,又对民族乐器产业发展的未来做了科学展望,成果形式丰富、内容完整、特色鲜明,专家评审会议认为,项目终审达到了预期目标。在民族乐器的系统记录与保存方面具有开创意义,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教学科研价值与资料价值,同时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贡献。该项目经专家组认真讨论,一致同意中国少数民族乐器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保护工程通过终审。”
在终审会结束之前,中央民族大学与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到会领导分别讲话,他们根据这次终审会上专家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会议进行总结,并对项目后期工作提出要求。

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艾比布拉说,少数民族乐器生产工艺和技术保护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文化进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工程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充分体现了国家关心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宗旨。
国家民族经济发展司张志刚副司长说,民族院校、特别是中央民族大学应当发挥优势、承担责任,在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方面起到方向性的引导作用,在民族研究方面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下一步应完善项目成果,完整、严谨地体现课题研究内容,同时推进少数民族乐器生产工艺与技术研究成果的应用,在总结前五次课题(边销茶、民族毯、民族乐器、民族药、少数民族体育用品)的基础上,为“十二五”期间开展新的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保护工程提供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