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条植入芯片蟒蛇回归海南热带雨林
中国乐器协会网讯:据南海网报道,
蟒蛇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是我国许多传统中药和二胡等民族乐器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长期以来,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栖息地破坏以及非法盗猎和过度利用等原因,我国的蟒蛇野外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到上世纪80年代已达到了濒危状态。为保护拯救这一濒危物种,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在强化野外资源保护的同时,大力促进蟒蛇人工繁育,为实施野外放归创造条件。
2008年,在组织专家对海南东盛弘蟒业蟒蛇驯养繁殖条件、技术、规模和投入产出等情况进行考察评估的基础上,国家林业局批准该公司为全国首家开展蟒蛇繁育利用试点单位。经过多年的努力,东盛弘蟒业公司已突破了蟒蛇人工繁育技术难关,掌握了人工驯养繁育技术,实现了蟒蛇的人工规模化养殖。目前,该公司人工繁育蟒蛇存量达到近6万条,建立了较为稳定的人工繁育种群,具备了向野外放归蟒蛇基础和条件。
为促进蟒蛇野外种群的恢复和增长,国家林业局会同海南省林业局,于2010年开始探讨蟒蛇放归自然,并专项委托马建章院士开展“野外蟒蛇资源恢复工程”研究。经严谨论证后,此次,选择了90条经野化训练的人工繁育个体、10条经救治恢复体能的野外个体共计100条蟒蛇作为放归种群,在海南呀诺达热带雨林纵深区放归。
据介绍,此次还将在放归区域建立蟒蛇野化科研观察站,对放归植入芯片的蟒蛇,用当前最先进的无线红外监控仪器,进行持续的、长期的跟踪,深入开展蟒蛇野外资源恢复的研究。此后,还将继续选择适合的区域分批进行人工繁殖蟒蛇的野外放归。
马建章院士表示,人工繁育和放归自然是增加蟒蛇野外资源数量科学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建立稳定安全的人工繁殖种群,重新恢复其野性,逐步恢复其野外数量,对于保护濒危物种,维护生态平衡,防止物种退化,实现蟒蛇资源的保护和产业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