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传承靠创新
中国乐器协会网讯:据天津网报道,
李祥霆、龚一是两位古琴界“大腕”,人称“南龚北李”,对此,龚一笑称:“听起来有华山论剑打擂台的感觉,说着玩玩也没什么,只是古琴界的老师、专家颇多,远远不止有南某人、北某人。”因古琴流派纷呈,问及是否因地域、流派不同而艺术观点相左时,龚一则以最简单的实例做比:“以大道而论不存在什么不同,就像人们吃饭都讲究卫生一样,这些最基本的东西不会因人而异。古琴亦是如此,虽然是演奏者的二度创作,但对作品所反映的主题不会也不应该存在分歧。只是因个人性格、审美、传统文化的积累不同而存在细小差别。”
身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之一,龚一始终致力于古琴教学及推广工作,其一手培养的开门弟子陈雷激更是登上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向全世界展现中国古琴“太古遗音”的神韵。龚一以“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八个字来形容古琴艺术,与钢琴、电子琴不同,他认为年龄太小并不适合学习古琴,“一般八九岁开始学就可以,随着年龄增长,积累的文化知识越多,对音乐的理解也就越深厚。而且我一直强调要破除古琴难学的迷信观点,我学过十几种乐器,对比来看,古琴是非常好学的。”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古琴这门艺术,龚一对如今的“琴馆时代”表示出忧虑,“因为琴馆水平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不过这也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但我们必须给予正确地引导、梳理和规范。”同时龚一还提出发扬古琴艺术的另一关键在于创新,继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流传千载的古曲其实都是古人创作的新曲,但现在的古琴艺术家们创作得远远不够,因此传承这门艺术还需要更多的人用实力和行动来说话。